Shop
翻開潮間帶的文化採集帳本 在成功海銀行提領與海共生的海洋智慧
文 / 翁珮恒
成功鎮中華路66號,在56年前是一間座落在這靠海小鎮的「臺灣土地銀行」,那裡存放著在地人、討海人打拼的汗水與安居樂業的夢想;56年後,老銀行換上新名字,以「成功海銀行」身分陪伴著在地人的日常,透過料理、策展、活動連結著這座迷人的小鎮。這裡不再是儲存金錢的地方,而是承載文化記憶的空間,存放著人們對自然、對土地的情感。在成功海銀行的餐桌上,以料理匯集了在地職人與小農的日常,其中最有成功「海味」的螺貝、海鮮食材,經常是在地阿美族海女們每日的採集收成。空間一隅,則以策展的形式書寫著成功海女歷史的文化脈絡與如今面臨失傳的現實。
走進成功海銀行,就像打開一本用鹽味、陽光與歲月寫成的故事書。那麼,請翻到最有「海味」的那一頁,跟著成功海銀行一起開啟潮間帶秘密吧!
當銀行作為文化採集所
「這個空間很特別,它在這裡見證了成功鎮過去的繁榮,也和這座小鎮一起參與了時間的流動,而現在,我們嘗試採集這片土地的生活,讓『海銀行』能夠成為成功的說書人,透過空間的轉移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成功。」成功海銀行主理人巫祈睿說,成功擁有東海岸最大的漁港,小鎮的生活富有豐富的漁港文化,這裡藏有許多討海人、職人、採集人,都是成功非常寶貴的資產,而成立海銀行的初衷,是希望能夠用企劃體驗做文化內容的轉換,讓旅人能夠親近成功、讓在地人能夠再次感受成功。
「餐飲,是最直接、最真摯的溝通方式,因此海銀行以餐廳的形式,用料理說故事,卻也不僅只是一間餐廳,同時也藉由策展活動等方式,收藏了這裡的生活。」帶著這樣的堅持,海銀行的料理90%都是使用在地食材,漁港的當日漁獲、海女阿姨們的每日採集、來自小農耕作的蔬菜,採集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卻也讓海銀行的料理呈現著有機地變動,最如實地展現了成功最「現在」的樣子。
採集,不單單只是採買,也是蒐集地方人們生活故事的過程。「因為採集,我們認識了在地的阿美族海女阿姨們,和她們聊起了天,感受到海女文化對這個靠海小鎮的重要性。這些提供魚螺貝食材給我們的海女們,不僅是海銀行料理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守護者,而我們得將這樣文化好好地存下。」
向海採集的生活哲學
來到成功海邊的潮間帶,輕拂而來的海風夾著鹹味,跟著海風與不斷襲來海浪聲,目光望向那不斷被海浪拍打的潮間帶礁石。幾位衣著包覆緊緊的婦女們,帶著細長的自製工具,弓著腰、低著頭,軀身而行地尋找潮間帶寶藏。她們是來自芝田部落的海女阿姨們,看似單薄的身軀卻穩穩地踩在濕滑的礁石上,熟練地翻動海藻與石縫,採集那一顆顆靜靜躲藏其中的螺貝。陽光與海碰撞著她們的身體,那是歲月與經驗交織出的身影,也是一場場日常裡,與大海低語的文化採集儀式。
「海女阿姨們是靠海最近的一群人,是我們與海洋的連結管道。」巫祈睿說,成功海銀行搜集了很多海洋生態相關的知識,很大一部分的來源,就是對潮間帶生物有非常多的認識海女阿姨們。她們第一線感受到海洋環境與過去間的變化,經常和海銀行分享對海洋變化的觀察。而身為阿美族的海女阿姨們,也會和海銀行分享魚螺貝類的料理文化,不僅豐富了海銀行的料理體驗,也帶來了許多文化知識。
「我們正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潮間帶資料庫』與『海女圖鑑』,紀錄阿姨們採集的方式與生物食材,同時編輯『海女黃頁』,盤點成功海女們的故事與資源,有需要海女阿姨幫忙採集的人,都可以找到阿姨們,以此做到串連的功能。」巫祈睿說,目前除了有空間策展、舉辦海女採集導覽體驗之外,海銀行希望能夠更系統性地建制海女文化知識系統、串連海女資源。
近期也將規劃「海女研習所」,從「新手海女培訓」課程出發,帶著有意認識海女文化的人們走入潮間帶,跟著海女阿姨們學習採集技巧、認識海洋生態,實作食材處理的方法。「海女研習所」希望能夠培育未來的海女,讓這片海的生命、海女的智慧,繼續在時代中被看見。
成功海洋智慧的永續行動
阿姨們常常感嘆:「如果孩子們能夠回來海邊micekiw(海邊採集)那就好了。」巫祈睿說,為了能讓成功的海洋文化永續,海銀行也展開了一場從海岸線延伸至課堂內的文化行動——與在地學校攜手,讓孩子們成為成功海洋文化的下一代守護者。像是海銀行去年與三仙國小展開合作,不僅帶著小學生採訪、製作刊物,還一起走上沙灘進行淨灘行動,學習人類行為與潮間帶生態之間的關係。
成功海銀行做的,不只是一場生態教育、一場文化傳承實驗,也試著撰寫屬於現在的成功記憶。巫祈睿說,海銀行與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合作,一同開發成功海味料理,和老師帶著學生認識成功在地食材的同時,也讓學生思考如何藉由在地取材,開發創意料理。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們認識成功的教材,成為地方文化永續的根基。
不只在教室內,成功海銀行也在地方產業間編織出一張支持網,串聯起願意使用在地食材的店家,鼓勵持續向海女採購,讓採集不只是傳統技藝,更成為可以維生的產業。未來,海銀行希望打造一個從教育到產業都能共好循環的系統——文化不再只是記憶,而是可以被看見、被學習、被吃下肚的日常。
在這片看似靜謐的海岸線上,一場悄然而堅定的海洋文化行動故事,正由成功海銀行與成功人,一同寫下,存放。
成功海銀行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中華路66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chenggongculturebank.com/
成功鎮中華路66號,在56年前是一間座落在這靠海小鎮的「臺灣土地銀行」,那裡存放著在地人、討海人打拼的汗水與安居樂業的夢想;56年後,老銀行換上新名字,以「成功海銀行」身分陪伴著在地人的日常,透過料理、策展、活動連結著這座迷人的小鎮。這裡不再是儲存金錢的地方,而是承載文化記憶的空間,存放著人們對自然、對土地的情感。在成功海銀行的餐桌上,以料理匯集了在地職人與小農的日常,其中最有成功「海味」的螺貝、海鮮食材,經常是在地阿美族海女們每日的採集收成。空間一隅,則以策展的形式書寫著成功海女歷史的文化脈絡與如今面臨失傳的現實。
走進成功海銀行,就像打開一本用鹽味、陽光與歲月寫成的故事書。那麼,請翻到最有「海味」的那一頁,跟著成功海銀行一起開啟潮間帶秘密吧!
當銀行作為文化採集所
「這個空間很特別,它在這裡見證了成功鎮過去的繁榮,也和這座小鎮一起參與了時間的流動,而現在,我們嘗試採集這片土地的生活,讓『海銀行』能夠成為成功的說書人,透過空間的轉移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成功。」成功海銀行主理人巫祈睿說,成功擁有東海岸最大的漁港,小鎮的生活富有豐富的漁港文化,這裡藏有許多討海人、職人、採集人,都是成功非常寶貴的資產,而成立海銀行的初衷,是希望能夠用企劃體驗做文化內容的轉換,讓旅人能夠親近成功、讓在地人能夠再次感受成功。
「餐飲,是最直接、最真摯的溝通方式,因此海銀行以餐廳的形式,用料理說故事,卻也不僅只是一間餐廳,同時也藉由策展活動等方式,收藏了這裡的生活。」帶著這樣的堅持,海銀行的料理90%都是使用在地食材,漁港的當日漁獲、海女阿姨們的每日採集、來自小農耕作的蔬菜,採集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卻也讓海銀行的料理呈現著有機地變動,最如實地展現了成功最「現在」的樣子。
採集,不單單只是採買,也是蒐集地方人們生活故事的過程。「因為採集,我們認識了在地的阿美族海女阿姨們,和她們聊起了天,感受到海女文化對這個靠海小鎮的重要性。這些提供魚螺貝食材給我們的海女們,不僅是海銀行料理中不可或缺的夥伴,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守護者,而我們得將這樣文化好好地存下。」
向海採集的生活哲學
來到成功海邊的潮間帶,輕拂而來的海風夾著鹹味,跟著海風與不斷襲來海浪聲,目光望向那不斷被海浪拍打的潮間帶礁石。幾位衣著包覆緊緊的婦女們,帶著細長的自製工具,弓著腰、低著頭,軀身而行地尋找潮間帶寶藏。她們是來自芝田部落的海女阿姨們,看似單薄的身軀卻穩穩地踩在濕滑的礁石上,熟練地翻動海藻與石縫,採集那一顆顆靜靜躲藏其中的螺貝。陽光與海碰撞著她們的身體,那是歲月與經驗交織出的身影,也是一場場日常裡,與大海低語的文化採集儀式。
「海女阿姨們是靠海最近的一群人,是我們與海洋的連結管道。」巫祈睿說,成功海銀行搜集了很多海洋生態相關的知識,很大一部分的來源,就是對潮間帶生物有非常多的認識海女阿姨們。她們第一線感受到海洋環境與過去間的變化,經常和海銀行分享對海洋變化的觀察。而身為阿美族的海女阿姨們,也會和海銀行分享魚螺貝類的料理文化,不僅豐富了海銀行的料理體驗,也帶來了許多文化知識。
「我們正著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潮間帶資料庫』與『海女圖鑑』,紀錄阿姨們採集的方式與生物食材,同時編輯『海女黃頁』,盤點成功海女們的故事與資源,有需要海女阿姨幫忙採集的人,都可以找到阿姨們,以此做到串連的功能。」巫祈睿說,目前除了有空間策展、舉辦海女採集導覽體驗之外,海銀行希望能夠更系統性地建制海女文化知識系統、串連海女資源。
近期也將規劃「海女研習所」,從「新手海女培訓」課程出發,帶著有意認識海女文化的人們走入潮間帶,跟著海女阿姨們學習採集技巧、認識海洋生態,實作食材處理的方法。「海女研習所」希望能夠培育未來的海女,讓這片海的生命、海女的智慧,繼續在時代中被看見。
成功海洋智慧的永續行動
阿姨們常常感嘆:「如果孩子們能夠回來海邊micekiw(海邊採集)那就好了。」巫祈睿說,為了能讓成功的海洋文化永續,海銀行也展開了一場從海岸線延伸至課堂內的文化行動——與在地學校攜手,讓孩子們成為成功海洋文化的下一代守護者。像是海銀行去年與三仙國小展開合作,不僅帶著小學生採訪、製作刊物,還一起走上沙灘進行淨灘行動,學習人類行為與潮間帶生態之間的關係。
成功海銀行做的,不只是一場生態教育、一場文化傳承實驗,也試著撰寫屬於現在的成功記憶。巫祈睿說,海銀行與成功商業水產職業學校合作,一同開發成功海味料理,和老師帶著學生認識成功在地食材的同時,也讓學生思考如何藉由在地取材,開發創意料理。這些都將成為學生們認識成功的教材,成為地方文化永續的根基。
不只在教室內,成功海銀行也在地方產業間編織出一張支持網,串聯起願意使用在地食材的店家,鼓勵持續向海女採購,讓採集不只是傳統技藝,更成為可以維生的產業。未來,海銀行希望打造一個從教育到產業都能共好循環的系統——文化不再只是記憶,而是可以被看見、被學習、被吃下肚的日常。
在這片看似靜謐的海岸線上,一場悄然而堅定的海洋文化行動故事,正由成功海銀行與成功人,一同寫下,存放。

藉由海女研習所、圖鑑、資料庫等建制,成功海銀行攜手海女們,一起努力將這擁有歷史的文化傳承下去。

成功海銀行空間的一個角落,佈置了海女文化常設展,陳列了海女們的工具、採集方式與故事。

前身是「臺灣土地銀行」的成功海銀行,如今存放著屬於這塊地方的故事,並和這座小鎮一同撰寫新的故事。

海女阿姨們身材嬌小,但在濕滑的礁石上腳步卻十分穩健,在潮間帶間穿梭自如。

成功海銀行和成功商水的老師(圖左),經常一起討論課程的合作。
成功海銀行
地址:台東縣成功鎮中華路66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chenggongcultureb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