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
從酒麴復育到出力釀酒杯 啜飲部落糯米酒的風土與記憶
文/翁珮恒
攝影/Kris Kang
在都蘭糖廠的一角,一股溫潤的酒香彷彿纏繞著部落釀酒文化的歷史與將來。身為都蘭女婿的許震詮(阿詮)看著部落長輩們釀製糯米酒,卻少了昔日以藥草製麴的傳統工法,心中湧起一個念頭——要找回這份逐漸消逝的文化記憶。於是毅然決定舉家遷回太太的故鄉都蘭,從騎著機車在山野間尋覓藥草、復育麴菌開始,到成立台灣第一間原住民酒廠「出力釀」,這不只是一段創業過程,更是一場對根源的追尋。當酒液在杯中微微晃動,那不只是米與水的交融,更是一代代原住民對土地、文化與生活的深情註解。
讓釀酒文化回歸部落,都蘭地酒的復興之路
「酒麴,是原住民的釀酒靈魂。」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裡,祭典時女性族人們會拿出自製藥草酒麴所釀製的糯米酒獻祭,不過隨著文化的斷層與酒麴植物取得不易,藥草製麴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為了重拾這項技藝,阿詮回到都蘭後與釀酒師,也是自己的岳母陳艷庭(Usay)幾乎每天都騎著機車四處拜訪部落耆老、在都蘭山間找尋藥草,就是希望能夠將酒麴植物種回來。最後在各式田野調查下,整合山澤蘭、過山香、雞母珠、山素英、艾草、艾納香、大葉田香草、菊花及紅骨九層塔9種藥草,和部落族人們討論後,以這些藥草為製麴原料,訂下屬於都蘭的地酒風味。
原住名的釀酒文化有2000年的歷史,不過在當代因各式公共規則限制,族人們所釀製的糯米酒無法合法販售,於是阿詮決定創立「出力釀」品牌,名稱取自於原住民加油、激勵的喊聲「出咧!」,以更有系統性的方式投身於原住民釀酒事業。不再只是傳統手作釀酒,出力釀目前也正藉由新科技的輔助,致力於保存酒麴的品質與風味,「在復育藥草的同時,也會擔心酒麴植物未來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而消失,於是我們透過『分離菌株技術』,以科學的方式保留了酒麴始祖,以確保風味能夠永久流傳。」阿詮期待接下來能夠有量產的可能,讓在地的釀酒文化能夠有機會發展成釀酒產業。
當族人釀部落的酒,將傳統文化轉換成知識體系
「用自己部落的原料,生產自己的酒。」阿詮說,能夠產出屬於部落自己的酒是非常重要的,而部落裡其實藏有許多厲害的釀酒師,他們可能是部落媽媽或是坐在路邊曬太陽的老人家,該如何把這些部落之寶call出來,並讓原住民自己釀的酒也可以成為合法商品,似乎需要借助酒廠品牌的力量去開拓這些可能。
「在阿美族語中,『mipaliw米八六』有互助換工之意,我們希望承襲這的遺憾,打造一個『mipaliw米八六共享酒廠』,讓來自各個部落的釀酒師們都可以在這裡釀製合法販售的原住民風味酒,不僅讓更多人能夠品嚐到,也讓釀酒這份傳統技藝能夠傳承。」阿詮說,出力釀想要自己做共享酒廠的原因,是不希望透過代工生產,「代工除了會削薄利潤,也沒辦法保有真正想要的味道,還是自己的釀酒師做自己的酒,才能擁有那樣的堅持與純粹。」
阿詮提及,部落裡有很多年輕人非常想學習釀酒、傳承這份傳統技藝,然年邁的釀酒師漸漸凋零,需要趕緊抓住這些無形之寶。因此除了共享酒廠之外,阿詮也正籌備「部落釀酒師培力計畫」,嘗試將釀酒文化的傳承轉換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將過去出力釀所蒐集到的釀酒知識、傳統工具、酒麴製作技術,結合部落釀酒師們的技藝,培力出新一代的年輕釀酒師。他也希望未來能夠建置台灣的釀酒師、評酒師執照,不僅是打造釀酒知識體系,也要將釀酒這件事情職業化。
以釀酒和土地對話,尋找屬於台灣的地酒
在原住民文化中,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連結祖靈與族人的橋樑。不過因過去沒有系統性地保存釀酒文化,部落的豐年祭往往會使用公賣局販售的米酒代替,這樣的情況正因為出力釀而悄悄地改變,部落的酒開始回到族人的手中。這幾年都蘭部落的豐年祭不僅會使用出力釀的糯米酒,也有很多年輕人會在這個時候跟著出力釀學習製麴、發酵,透過雙手感受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都蘭部落的改變,讓釀酒不只是技術,而是一場與土地、族人緊密相連的對話。
「真正的酒,產自部落,屬於台灣。」這句簡單而有力的標語,道盡了阿詮創立出力釀的初衷,「我一直在思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酒,那台灣的地酒是什麼呢?」這份執念牽引著他投身與釀酒文化的追尋,更促使他成為如今的「出力釀」。阿詮笑說:「希望哪一天我不在了,大家會稱呼我為『糯米酒之父』呢!」看似輕描淡寫的玩笑話,卻藏著一份深厚的情感——那是對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土地的承諾、以及對文化保存的期許。
「或許每每當我們舉起一杯來自部落的糯米酒,那樣微醺的餘韻,都能夠讓我們想起這片土地曾經擁有的記憶,這份祖先們傳授給我們的技藝。」
攝影/Kris Kang
在都蘭糖廠的一角,一股溫潤的酒香彷彿纏繞著部落釀酒文化的歷史與將來。身為都蘭女婿的許震詮(阿詮)看著部落長輩們釀製糯米酒,卻少了昔日以藥草製麴的傳統工法,心中湧起一個念頭——要找回這份逐漸消逝的文化記憶。於是毅然決定舉家遷回太太的故鄉都蘭,從騎著機車在山野間尋覓藥草、復育麴菌開始,到成立台灣第一間原住民酒廠「出力釀」,這不只是一段創業過程,更是一場對根源的追尋。當酒液在杯中微微晃動,那不只是米與水的交融,更是一代代原住民對土地、文化與生活的深情註解。
讓釀酒文化回歸部落,都蘭地酒的復興之路
「酒麴,是原住民的釀酒靈魂。」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裡,祭典時女性族人們會拿出自製藥草酒麴所釀製的糯米酒獻祭,不過隨著文化的斷層與酒麴植物取得不易,藥草製麴的傳統文化逐漸消失。為了重拾這項技藝,阿詮回到都蘭後與釀酒師,也是自己的岳母陳艷庭(Usay)幾乎每天都騎著機車四處拜訪部落耆老、在都蘭山間找尋藥草,就是希望能夠將酒麴植物種回來。最後在各式田野調查下,整合山澤蘭、過山香、雞母珠、山素英、艾草、艾納香、大葉田香草、菊花及紅骨九層塔9種藥草,和部落族人們討論後,以這些藥草為製麴原料,訂下屬於都蘭的地酒風味。
原住名的釀酒文化有2000年的歷史,不過在當代因各式公共規則限制,族人們所釀製的糯米酒無法合法販售,於是阿詮決定創立「出力釀」品牌,名稱取自於原住民加油、激勵的喊聲「出咧!」,以更有系統性的方式投身於原住民釀酒事業。不再只是傳統手作釀酒,出力釀目前也正藉由新科技的輔助,致力於保存酒麴的品質與風味,「在復育藥草的同時,也會擔心酒麴植物未來受到極端氣候的影響而消失,於是我們透過『分離菌株技術』,以科學的方式保留了酒麴始祖,以確保風味能夠永久流傳。」阿詮期待接下來能夠有量產的可能,讓在地的釀酒文化能夠有機會發展成釀酒產業。
當族人釀部落的酒,將傳統文化轉換成知識體系
「用自己部落的原料,生產自己的酒。」阿詮說,能夠產出屬於部落自己的酒是非常重要的,而部落裡其實藏有許多厲害的釀酒師,他們可能是部落媽媽或是坐在路邊曬太陽的老人家,該如何把這些部落之寶call出來,並讓原住民自己釀的酒也可以成為合法商品,似乎需要借助酒廠品牌的力量去開拓這些可能。
「在阿美族語中,『mipaliw米八六』有互助換工之意,我們希望承襲這的遺憾,打造一個『mipaliw米八六共享酒廠』,讓來自各個部落的釀酒師們都可以在這裡釀製合法販售的原住民風味酒,不僅讓更多人能夠品嚐到,也讓釀酒這份傳統技藝能夠傳承。」阿詮說,出力釀想要自己做共享酒廠的原因,是不希望透過代工生產,「代工除了會削薄利潤,也沒辦法保有真正想要的味道,還是自己的釀酒師做自己的酒,才能擁有那樣的堅持與純粹。」
阿詮提及,部落裡有很多年輕人非常想學習釀酒、傳承這份傳統技藝,然年邁的釀酒師漸漸凋零,需要趕緊抓住這些無形之寶。因此除了共享酒廠之外,阿詮也正籌備「部落釀酒師培力計畫」,嘗試將釀酒文化的傳承轉換成知識體系的建構,將過去出力釀所蒐集到的釀酒知識、傳統工具、酒麴製作技術,結合部落釀酒師們的技藝,培力出新一代的年輕釀酒師。他也希望未來能夠建置台灣的釀酒師、評酒師執照,不僅是打造釀酒知識體系,也要將釀酒這件事情職業化。
以釀酒和土地對話,尋找屬於台灣的地酒
在原住民文化中,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連結祖靈與族人的橋樑。不過因過去沒有系統性地保存釀酒文化,部落的豐年祭往往會使用公賣局販售的米酒代替,這樣的情況正因為出力釀而悄悄地改變,部落的酒開始回到族人的手中。這幾年都蘭部落的豐年祭不僅會使用出力釀的糯米酒,也有很多年輕人會在這個時候跟著出力釀學習製麴、發酵,透過雙手感受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都蘭部落的改變,讓釀酒不只是技術,而是一場與土地、族人緊密相連的對話。
「真正的酒,產自部落,屬於台灣。」這句簡單而有力的標語,道盡了阿詮創立出力釀的初衷,「我一直在思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酒,那台灣的地酒是什麼呢?」這份執念牽引著他投身與釀酒文化的追尋,更促使他成為如今的「出力釀」。阿詮笑說:「希望哪一天我不在了,大家會稱呼我為『糯米酒之父』呢!」看似輕描淡寫的玩笑話,卻藏著一份深厚的情感——那是對阿美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對土地的承諾、以及對文化保存的期許。
「或許每每當我們舉起一杯來自部落的糯米酒,那樣微醺的餘韻,都能夠讓我們想起這片土地曾經擁有的記憶,這份祖先們傳授給我們的技藝。」

回到妻子的家鄉都蘭,阿詮以「出力釀」開啟一段追尋傳統製麴文化的旅程。

座落在都蘭糖廠的出力釀,是臺灣第一個原住民酒廠。

取材在地的糯米酒已是都蘭知名的地酒,而阿詮正在做的,是致力於找到屬於台灣的「地酒」。

為了重拾原住民藥草製麴的傳統工法,阿詮花了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進行田野調查,蒐集老人家們的故事與技藝。
出力釀 都蘭酒廠|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獲選
地址:台東縣東河鄉糖廠一號倉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IG:https://www.instagram.com/truly_w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