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故事牆 - 永豐小店 / 從魚塭游上餐桌的鱻——三魚直賣所

Shop

從魚塭游上餐桌的鱻——三魚直賣所

2025/06/25

南部 / 環境永續
文/徐孝晴
攝影/Kris Kang


清晨的枋寮漁塭風景,從永續說起

天還沒亮,枋寮的天空還是灰的。村子的聲音尚未甦醒,只有風聲和幾聲從魚塭傳來的水花聲。這時候,養殖戶們早已摸黑出門,展開一天的工作。三魚直賣所的創辦人陳右穎,熟練地在各個魚塭間穿梭,我們則騎著機車跟在他後頭,巡視今天要餵的魚。

清晨的枋寮漁塭風景
 
下雜飼料魚

枋寮沿海的養殖池裡,養著三種主要魚種:午仔魚、龍膽石斑、龍虎斑。午仔魚是洄游魚種,需要依靠自動化飼料機餵食,每天的例行公事之一,就是確認馬達有沒有正常運作。而養龍膽石斑魚的方式又不同,深夜會有下雜魚供應商將飼料魚送到,裝進獨輪車上,方便隔天早上餵食。這些小魚,在過去是會被直接丟棄的低經濟價值魚種,如今卻成了養殖龍膽石斑的重要角色,這樣的「食物鏈轉換」,讓養殖漁業意外成為永續海洋的一環。

餵魚的過程看起來簡單,其實全靠體力與經驗。動作要快、手要準,魚才會集中過來。一旦拉長時間,魚群就會散開,餵食效率就會降低。右穎一邊丟著魚、一邊跟我們說:「養龍膽石斑要三至四年才能收成,這這段時間裡,水質、水溫、甚至水位的細微變化都要盯緊,不然一池魚可能就報銷了。」

每日需利用很短的時間將大量的飼料魚供給給龍膽石斑

最後一站,是龍虎斑的魚塭。這是龍膽石斑與虎斑的人工雜交魚,解決了兩者各自的缺點,成長期短,只需幾個月就能出貨,成為近年最具競爭力的養殖魚。這種魚屬於底棲魚類,餵食方式也不同,要將魚料沉底,所以每天都得一箱一箱檢查籃箱,看是否有被吃完同時觀察石斑是否健康。就在回程前,右穎還特地帶我們繞去海堤邊的水管牆。這些錯綜複雜的管線,是各個魚塭的生命線。他笑說,小時候只要水壓異常,全家就得出動找漏水點、換管線,「修水管」是他從小練就的技能之一,說得輕鬆,卻也讓人聽見了台灣養殖漁業背後的辛苦與彈性。

高聳且錯綜複雜的水管牆

樂漁、慢漁、食漁——在地青年給魚的另一種可能

餵完魚回到屋裡,時間才剛過七點,右穎的工作還沒結束。身為在地青農,也是創業者,他白天處理魚塭事務,下午轉身又成了店舖老闆,推廣枋寮的農漁產品。他所經營的「三魚直賣所」靠近枋寮車站,是一間面積不大、但別有用心的小店,販售的不只是魚,還有枋寮與整個屏東海岸線的故事。

「這間店,想做的其實是媒合,讓更多人看到在地青農與漁民的努力。」右穎說。不只有銷售功能,三魚直賣所更像是漁村的策展場,除了冷鏈處理技術的導入,也實驗將魚鱗開發成保養品、魚骨磨粉做成日曬麵,甚至結合社區與學校,共同建立「樂漁、慢漁、食漁」的教育體驗,帶大家從生活中重新認識一條魚的價值。

在三魚直賣所內講解午魚一夜干的製作方式

從產地到餐桌,從漁村走進城市的食魚革命

這趟行程裡,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右穎展示了一條冷凍處理過的午仔魚,說這魚很脆弱,離水沒多久就會死亡,肉質也會快速改變。為了維持新鮮,必須透過-18度的急速冷凍保存,或製成一夜干延長保存時間。未來甚至規劃讓旅客體驗製作一夜干、煮魚湯、做魚排,讓「食魚」不只是消費,更是一場親身參與。

過去,我們總以為台灣養殖魚是外銷專用的便宜貨。但現在,三魚直賣所和枋寮的青年們,正慢慢改寫這樣的印象。他們透過教育、設計與體驗,把養殖魚帶入都市、學校與日常市場,從源頭重建對「國產魚」的信任。

「我希望未來的三魚可以走到城市裡,讓更多人理解我們在做什麼。」右穎的願望,其實很單純。他想讓養殖漁業不再只是偏鄉的謀生手段,而是有機會被看見、被認同,成為支持地方、也支持海洋的日常選擇。

枋寮新三漁基地進行餐桌體驗

向 簡天才 師傅學習的法式魚排料理方式

一條魚的重量,不只在市場上秤得出來

一條魚的故事,有時從凌晨三點的魚塭開始,有時從一段水管的修補經驗延伸到創新商品的誕生。而這些看似微小的事,串起來就是地方的日常,也是養殖產業的未來藍圖。

枋寮不只是出口漁貨的小漁村,更是台灣國產魚價值的實驗場。從永續養殖、食魚教育到生活體驗,三魚直賣所與一群在地人,正在重新定義我們與魚的關係。而我們也或許能在下一次料理魚的時候,多一點理解與尊重——知道這條魚,是從哪裡來、怎麼養大的,又是誰,辛苦養到我們的餐桌上。

枋寮三魚直賣所農魚產品伴手禮|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獲選

地址:屏東縣枋寮鄉中興路47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FB:https://www.facebook.com/798rebod/?locale=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