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
讓工藝與時俱進!廣興紙寮開創手工紙的時代價值
文/陳宜慧
攝影/Kris Kang
走進廣興紙寮,高聳百年竹柏承載的從不只是關於一個家族的故事,還有土地與工藝交織下,刻在紙上深淺不一的紋理。廠裡,資深抄紙師來回擺盪著抄簾,淘洗水聲激起共振的頻率,讓紙漿兀自在節拍中形成均勻厚度,化為隔著尼龍線疊成的一沓紙豆腐,待烘紙師掀起一波波停在熱騰烘版上白浪,再以刷具整平;一遍遍見證蒜瓣、小花蔓澤蘭這些植物,從土地之上,一步步長成各種想像之外的模樣,並溫柔地成為藝術、書畫、修復的載體與註腳。
回溯過往,南投埔里從全盛時期50多間手工紙廠的盛況,到如今僅存3間的蕭條;紙張之於數位時代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手工紙更是背對現實、極其遙遠的存在。然而,要如何讓傳統工藝接軌當代?有別機械紙,一張手工紙必須經過取材、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紙、烘紙、成紙等過程,才能由植物纖維、紙漿轉化為紙材,然而在這個數位科技至上的年代,手工紙該如何轉型才能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立足之地?為《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操刀的3+2設計推薦廣興紙寮報名「小店永豐計畫」,讓深諳造紙卻對行銷一知半解的廣興紙寮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與第三代黃琪的母女檔,有了借力使力的契機。
ㄧ張手工紙也能有多重作爲
1965年,出生埔里的黃耀東創立了「廣興製紙加工所」投身埔里手工造紙,並於1973正式更名為廣興紙寮,在歷經90年代產業蓬勃發展,手工宣紙攀上外銷巔峰後,由第二代黃煥彰接手時,卻因時代變化、產業衰退外移,為了生存,1995年黃煥彰決定轉型成觀光工廠維持紙廠營運,同時也攜手藝術家、書畫家打造客製化專屬紙張與博物館修復用紙,延續手工紙的文化價值。
因手工紙具生命力、充滿可塑性的特質,黃煥彰長年透過與數十位藝術家的書信往來溝通與調整,針對各種藝術風格及個人創作需求,研發了近百種紙款,更透過專屬紙張浮水印,讓促使專業手工紙誕生的各位職人之名印在每刀手工紙的履歷上。廣興所積累的「紙履歷」是台灣珍貴的手工紙製程配方資料庫手工紙店裡的每一刀紙、展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紙人與造紙人攜手共創的藝術瑰寶。
除此之外,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也因為去市場買菜,意外發現蔬菜也能變身特殊紙張,於是在建國100年時,她便以台灣植物與農特產打造出與土地共生的100種台灣紙,發展自然造紙創庫。從一張張會呼吸的手工紙到可以吃的紙,廣興透過各種跨界打開造紙工藝的可能性,舉凡地瓜葉、洋蔥皮、蒜瓣、甘蔗渣、茭白筍殼,到小花蔓澤蘭的藤與葉,只要有植物纖維就能化做一張紙,也可以和地方產生連結。
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前提下,紙漿的使用範圍擴大,不只承載起不同地區與行業的歷史背景,也讓農產品的再生運用有了新出路,使手工紙透過永續環保的概念,再次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從傳統、變革、創新到擁抱未知
事實上,手工紙走到今天所展現的多元樣貌,少不了匠師一路相隨的硬底子功力,為此觀光工廠的牆上高高懸掛著洪秋燈、潘素珍等抄紙師、烘紙師的肖像,溫暖地照見了廣興始終如一對職人的尊重。近期也邀請3+2設計策畫《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讓參觀者能透過現場展出的18款書畫、修復用紙,近距離感受紙張的特性、用途與研發歷程,並深刻瞭解廣興一路走來的脈絡。
歷經觀光工廠、台灣手工紙店、自然造紙創庫的三階段轉型如今接班的第三代黃琪,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在持續保持造紙工藝「文化保存」與「永續創新」間的平衡之外,將資源進行整合與發揮。
黃琪表示: 「現在的廣興是由三個階段轉型所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手工紙店』以精緻化紙張保留傳統工藝精華,也提供技藝給『造紙創庫』,讓更多東西可以一起加入造紙行列,而『觀光工廠』則保留了推廣教育的功能,讓大眾透過參訪瞭解到手工紙其實也能與時俱進。」這也與永豐小店的核心價值「看見、翻轉、串連」不謀而合。
因此,廣興接下來將要朝「手工紙的孵化基地」複合式空間邁進,黃琪預計邀請國內外纖維藝術、多媒材藝術家與設計師到埔里駐館,此基地將提供住宿空間與可創作的工作室,讓藝術家在駐館期間既能參與手工紙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可以透過工作坊、專業講座分享其創作內容。「廣興在專業用紙上有極深的基礎,我們希望國內外藝術家能以此進行創作,手工紙即是文化的載體,而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亦可反映出更為多元的議題。」
此外,廣興也將活用「手工紙的孵化基地」,並邀請設計師深入工廠、走讀埔里,不只了解手工紙的製程,也實際接觸在地材料像是農業廢棄物或回收資源轉化成特殊紙的歷程,也會另行策劃一日工作坊行程,讓參與者有機會深入瞭解植物纖維的特性,如此一來手工紙亦可跳脫傳統框架,以新興途徑持續與大眾互動。
工藝是本質、傳統、文化,也是能與時代並肩同行的核心與力量。
廣興紙寮 Goang Xing Paper Mill|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獲選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310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www.taiwanpaper.net/
攝影/Kris Kang
「我們一直都用最小的力量,去做最有效的事情。」—廣興紙寮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
走進廣興紙寮,高聳百年竹柏承載的從不只是關於一個家族的故事,還有土地與工藝交織下,刻在紙上深淺不一的紋理。廠裡,資深抄紙師來回擺盪著抄簾,淘洗水聲激起共振的頻率,讓紙漿兀自在節拍中形成均勻厚度,化為隔著尼龍線疊成的一沓紙豆腐,待烘紙師掀起一波波停在熱騰烘版上白浪,再以刷具整平;一遍遍見證蒜瓣、小花蔓澤蘭這些植物,從土地之上,一步步長成各種想像之外的模樣,並溫柔地成為藝術、書畫、修復的載體與註腳。
回溯過往,南投埔里從全盛時期50多間手工紙廠的盛況,到如今僅存3間的蕭條;紙張之於數位時代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手工紙更是背對現實、極其遙遠的存在。然而,要如何讓傳統工藝接軌當代?有別機械紙,一張手工紙必須經過取材、蒸煮、漂洗、打漿、抄紙、壓紙、烘紙、成紙等過程,才能由植物纖維、紙漿轉化為紙材,然而在這個數位科技至上的年代,手工紙該如何轉型才能在當代社會找到新的立足之地?為《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操刀的3+2設計推薦廣興紙寮報名「小店永豐計畫」,讓深諳造紙卻對行銷一知半解的廣興紙寮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與第三代黃琪的母女檔,有了借力使力的契機。
ㄧ張手工紙也能有多重作爲
1965年,出生埔里的黃耀東創立了「廣興製紙加工所」投身埔里手工造紙,並於1973正式更名為廣興紙寮,在歷經90年代產業蓬勃發展,手工宣紙攀上外銷巔峰後,由第二代黃煥彰接手時,卻因時代變化、產業衰退外移,為了生存,1995年黃煥彰決定轉型成觀光工廠維持紙廠營運,同時也攜手藝術家、書畫家打造客製化專屬紙張與博物館修復用紙,延續手工紙的文化價值。
因手工紙具生命力、充滿可塑性的特質,黃煥彰長年透過與數十位藝術家的書信往來溝通與調整,針對各種藝術風格及個人創作需求,研發了近百種紙款,更透過專屬紙張浮水印,讓促使專業手工紙誕生的各位職人之名印在每刀手工紙的履歷上。廣興所積累的「紙履歷」是台灣珍貴的手工紙製程配方資料庫手工紙店裡的每一刀紙、展示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紙人與造紙人攜手共創的藝術瑰寶。
除此之外,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也因為去市場買菜,意外發現蔬菜也能變身特殊紙張,於是在建國100年時,她便以台灣植物與農特產打造出與土地共生的100種台灣紙,發展自然造紙創庫。從一張張會呼吸的手工紙到可以吃的紙,廣興透過各種跨界打開造紙工藝的可能性,舉凡地瓜葉、洋蔥皮、蒜瓣、甘蔗渣、茭白筍殼,到小花蔓澤蘭的藤與葉,只要有植物纖維就能化做一張紙,也可以和地方產生連結。
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前提下,紙漿的使用範圍擴大,不只承載起不同地區與行業的歷史背景,也讓農產品的再生運用有了新出路,使手工紙透過永續環保的概念,再次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中。
從傳統、變革、創新到擁抱未知
事實上,手工紙走到今天所展現的多元樣貌,少不了匠師一路相隨的硬底子功力,為此觀光工廠的牆上高高懸掛著洪秋燈、潘素珍等抄紙師、烘紙師的肖像,溫暖地照見了廣興始終如一對職人的尊重。近期也邀請3+2設計策畫《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讓參觀者能透過現場展出的18款書畫、修復用紙,近距離感受紙張的特性、用途與研發歷程,並深刻瞭解廣興一路走來的脈絡。
歷經觀光工廠、台灣手工紙店、自然造紙創庫的三階段轉型如今接班的第三代黃琪,也開始思考要如何在持續保持造紙工藝「文化保存」與「永續創新」間的平衡之外,將資源進行整合與發揮。
黃琪表示: 「現在的廣興是由三個階段轉型所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手工紙店』以精緻化紙張保留傳統工藝精華,也提供技藝給『造紙創庫』,讓更多東西可以一起加入造紙行列,而『觀光工廠』則保留了推廣教育的功能,讓大眾透過參訪瞭解到手工紙其實也能與時俱進。」這也與永豐小店的核心價值「看見、翻轉、串連」不謀而合。
因此,廣興接下來將要朝「手工紙的孵化基地」複合式空間邁進,黃琪預計邀請國內外纖維藝術、多媒材藝術家與設計師到埔里駐館,此基地將提供住宿空間與可創作的工作室,讓藝術家在駐館期間既能參與手工紙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可以透過工作坊、專業講座分享其創作內容。「廣興在專業用紙上有極深的基礎,我們希望國內外藝術家能以此進行創作,手工紙即是文化的載體,而透過不同形式的創作,亦可反映出更為多元的議題。」
此外,廣興也將活用「手工紙的孵化基地」,並邀請設計師深入工廠、走讀埔里,不只了解手工紙的製程,也實際接觸在地材料像是農業廢棄物或回收資源轉化成特殊紙的歷程,也會另行策劃一日工作坊行程,讓參與者有機會深入瞭解植物纖維的特性,如此一來手工紙亦可跳脫傳統框架,以新興途徑持續與大眾互動。
工藝是本質、傳統、文化,也是能與時代並肩同行的核心與力量。

廣興紙寮歷經不同階段的進化,在參與手工紙研發的過程中,亦建立了台灣手工紙基因庫。

抄紙時盪料入簾的功力能決定紙張厚薄度,相當仰賴經驗,此為入行40年的抄紙師洪秋燈。

廣興紙寮每批紙皆有「紙張履歷」,清楚記載紙張的原料以及造紙師傅的姓名,此為烘紙師潘素珍。

廣興紙寮的台灣手工紙店裡放滿了許多藝術家贈予的作品,這些都是當年第二代黃煥彰經營時與書畫家相濡以沫的美好記憶。

3+2設計策劃的《種紙纖維 Fiber Seed 》特展,可以近距離感受到以不同植物纖維造紙的多變風格。

廣興紙寮創意開發「可以吃的手工紙」,以蔬菜水果為主要原料所製成,既有趣又新奇,是不少旅人造訪觀光工廠時必買的伴手禮。

廣興紙寮第二代老闆娘吳淑麗,與第三代黃琪母女檔。
廣興紙寮 Goang Xing Paper Mill|第3屆小店永豐計畫獲選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鐵山路310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www.taiwanpap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