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雙口呂文化廚房 用料理展現價值、說米食的故事
文/羅建怡
攝影/Kris Kang
微風細雨間,我們依約來到桃園中壢的某間超商前,「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微笑走來,每人發一只白色的帆布袋,上頭簡單的印了「Kueh:」(「粿」的台語發音),「如果看到想買的,可以裝進來」。接著,穿過巷弄,來到飄散著溫暖香氣的忠貞市場。
這裡是融合滇、緬、泰族裔特色的文化聚落,有許多特色飲食,以及來自各地新住民的故事。黃騰威說,「這些移民第二、三代,主食也是米。我們想一起探尋,該怎麼看待自己飲食文化的價值。」
說得沈重,其實體驗輕鬆。像是來到「美珍雜貨」,餅狀紅色的雲南豆鼓、新鮮的芭蕉花、有baby的鴨仔蛋⋯⋯或排掛門廊或鋪陳在木板上,美珍信手捻來皆成美食的素材,消費者卻再三詢問依然卻步,「我們將料理步驟公開,讓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更貼近」。幾步一招呼,接著來到「忠貞手拉手」,聽一段手碟樂音,與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雙口呂」除了實踐推廣台灣米食文化的初衷,也發現東南亞擁有共通米食文化 ,從理解到協力,了解新住民落地生活需求,因此,協助類似「美珍雜貨」的店家不斷地透過食材料理說明、帶團實地體驗等方式,讓更多人看見並願意體驗新住民的飲食文化。同時,也與社區協會「忠貞手拉手」的夥伴們,投入移民二代的課輔教育,期待透過教材的設計與分享,為多元族群文化推廣盡一份心力。
「吃,是最容易接觸、理解的方式」,黃騰威與周佩儀這對年輕的夫妻,除了揚台灣米文化,也想讓所有移居台灣的新住民、看見自己家鄉米之美好並展現新價值。
古樸三合院落 說台灣米的故事
原本各有工作的兩人,為何攜手走向看似冷僻又孤寂的「米文化」?故事得從2014年兩人的歐洲自助旅行說起。「在背包客棧裡,常被海外旅客問到:最能代表台灣的食物是什麼?」黃騰威說,「一開始不外乎回答珍珠奶茶、臭豆腐,這些生活中以為的台灣美食。但細想,這些不是夜市小吃嗎?它們並不是家的味道」。剛好他們蜜月去了一趟緬甸,參加了當地的在傳統高腳屋的料理教室,又剛好跟阿嬤做了兩年的粿,又剛好兩人省思著「足以代表台灣的食物」,「米食」這件事就這樣走進了他們的人生。
總是在廚房忙碌的周佩儀笑說,「雙口呂」來自阿嬤的夫姓,既是傳承,也象徵著桃園多埤塘、小徑錯落的樣貌。「要翻轉很難,就像台灣人愛的大福,其實就是日本的粿,我們願意花錢、拍照分享,但隨著節氣出現在餐桌上的粿,卻難有共鳴」。就連創業十年後的今天,阿嬤還在擔心「賣粿怎麼養小孩?」親友也總在問「你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忙著在「老得剛剛好的三合院」裡教作台灣米食,忙著透過料理課程,講述節慶、時令典故,介紹台灣米和食材。也忙著鄰里互助,忙著創新。像是「發粿專賣店」,保留台灣粿的形貌,創造新風味,「我們想出了玫瑰荔枝、芝麻核桃等新味道,加上發粿會開花,大人小孩都喜歡」,周佩儀笑說,「創新之外,還是想讓大家了解過去米食的製作和脈絡」。
三合院也很有故事,從廣場到主屋的房東家族歷史,過去的穀倉變身為辦公室,餐廳與廚房以開放的碗櫃氣息相連,翻新現代化的料理台、一人一爐具,旁邊升起煙火香氣的傳統大灶與蒸籠,窗外,一片無盡的綠。黃騰威喜歡在廣場分享家的故事,「從這裡向外看,會覺得身處在另一個世界。」周邊鐵皮屋、高樓、綠地環抱,唯此飄香。
課程四季變換 英文上課嘜也通
3千元一堂課、30元的一塊粿,在「雙口呂文化廚房」是一樣重要的事。
「雙口呂」的課程,比較類似海外流行的「Food Tour」。參與者不只是來上一堂料理課,而是先從米食、米種說起,讓參與者懂得自己「吃什麼米」,再從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到寺廟祭拜,為何都以「粿」為媒介,探討它象徵的意義與人的關聯。
「一款米也能炊百款粿」,台灣節慶桌上的料理都與節氣相關。例如春節的甜粿與發粿、正月初九「天公生」需有紅龜粿、元宵節要搖元宵,清明節做草仔粿、端午節綁肉粽、中元節吃的芋粿巧、11月有菜頭粿、12月呷冬至圓等,課程主題隨四季運行,「我想將米文化這種生硬的議題,透過料理完成它」。黃騰威說。
夫妻分工。黃騰威負責說、周佩儀低頭做,每個步驟都極有默契、節奏順暢的完成。
學員則來自各地,包括海外遊客。黃騰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學員,他在台灣停留一個月,總是從台北大安區騎著單車到桃園大溪,兩個半小時騎出一身汗,從不遲到缺席。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曾與家人一起來三合院體驗米食文化,「課程中沒認出來,幾天之後,經過朋友轉來Po文,才知道自己曾接待過大人物」,黃騰威笑說,他常會利用炊粿的40分鐘時間,和學員分享粿的季節故事,施董的媳婦曾經來過,覺得不錯,才安排的家庭旅行。
40-50年代還有做粿的記憶,下一代可能會買但不做,再下一代就是不做、不拜也不吃。黃騰威有此認知,選擇從廚房教學開始。他常發現,課程中不少孩子做出「人生第一個發粿」驚喜、驚奇的眼神;他也總習慣性的帶入:一塊蛋糕與一塊粿的價值。蛋糕至少百來元,但3、40的紅龜粿給先浸泡三四個小時、做成米漿、入粿袋,再擠乾等待三四個小時,還未炒料、包餡、蒸炊等後製,就先得耗時八個小時準備。
如此不厭其煩地說、教與做,與節令起承轉合。轉眼,5年課程已有2,224人次的學員參與。這對夫婦笑著說,「台灣有很多很棒的食物,但我們卻極少回頭探看」。
雙口呂文化廚房 Siang Khau Lu Cultural Kitchen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南興路一段277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siangkhaulu.com/
攝影/Kris Kang
微風細雨間,我們依約來到桃園中壢的某間超商前,「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微笑走來,每人發一只白色的帆布袋,上頭簡單的印了「Kueh:」(「粿」的台語發音),「如果看到想買的,可以裝進來」。接著,穿過巷弄,來到飄散著溫暖香氣的忠貞市場。
這裡是融合滇、緬、泰族裔特色的文化聚落,有許多特色飲食,以及來自各地新住民的故事。黃騰威說,「這些移民第二、三代,主食也是米。我們想一起探尋,該怎麼看待自己飲食文化的價值。」
說得沈重,其實體驗輕鬆。像是來到「美珍雜貨」,餅狀紅色的雲南豆鼓、新鮮的芭蕉花、有baby的鴨仔蛋⋯⋯或排掛門廊或鋪陳在木板上,美珍信手捻來皆成美食的素材,消費者卻再三詢問依然卻步,「我們將料理步驟公開,讓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更貼近」。幾步一招呼,接著來到「忠貞手拉手」,聽一段手碟樂音,與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雙口呂」除了實踐推廣台灣米食文化的初衷,也發現東南亞擁有共通米食文化 ,從理解到協力,了解新住民落地生活需求,因此,協助類似「美珍雜貨」的店家不斷地透過食材料理說明、帶團實地體驗等方式,讓更多人看見並願意體驗新住民的飲食文化。同時,也與社區協會「忠貞手拉手」的夥伴們,投入移民二代的課輔教育,期待透過教材的設計與分享,為多元族群文化推廣盡一份心力。
「吃,是最容易接觸、理解的方式」,黃騰威與周佩儀這對年輕的夫妻,除了揚台灣米文化,也想讓所有移居台灣的新住民、看見自己家鄉米之美好並展現新價值。
古樸三合院落 說台灣米的故事
原本各有工作的兩人,為何攜手走向看似冷僻又孤寂的「米文化」?故事得從2014年兩人的歐洲自助旅行說起。「在背包客棧裡,常被海外旅客問到:最能代表台灣的食物是什麼?」黃騰威說,「一開始不外乎回答珍珠奶茶、臭豆腐,這些生活中以為的台灣美食。但細想,這些不是夜市小吃嗎?它們並不是家的味道」。剛好他們蜜月去了一趟緬甸,參加了當地的在傳統高腳屋的料理教室,又剛好跟阿嬤做了兩年的粿,又剛好兩人省思著「足以代表台灣的食物」,「米食」這件事就這樣走進了他們的人生。
總是在廚房忙碌的周佩儀笑說,「雙口呂」來自阿嬤的夫姓,既是傳承,也象徵著桃園多埤塘、小徑錯落的樣貌。「要翻轉很難,就像台灣人愛的大福,其實就是日本的粿,我們願意花錢、拍照分享,但隨著節氣出現在餐桌上的粿,卻難有共鳴」。就連創業十年後的今天,阿嬤還在擔心「賣粿怎麼養小孩?」親友也總在問「你們到底在忙些什麼?」
忙著在「老得剛剛好的三合院」裡教作台灣米食,忙著透過料理課程,講述節慶、時令典故,介紹台灣米和食材。也忙著鄰里互助,忙著創新。像是「發粿專賣店」,保留台灣粿的形貌,創造新風味,「我們想出了玫瑰荔枝、芝麻核桃等新味道,加上發粿會開花,大人小孩都喜歡」,周佩儀笑說,「創新之外,還是想讓大家了解過去米食的製作和脈絡」。
三合院也很有故事,從廣場到主屋的房東家族歷史,過去的穀倉變身為辦公室,餐廳與廚房以開放的碗櫃氣息相連,翻新現代化的料理台、一人一爐具,旁邊升起煙火香氣的傳統大灶與蒸籠,窗外,一片無盡的綠。黃騰威喜歡在廣場分享家的故事,「從這裡向外看,會覺得身處在另一個世界。」周邊鐵皮屋、高樓、綠地環抱,唯此飄香。
課程四季變換 英文上課嘜也通
3千元一堂課、30元的一塊粿,在「雙口呂文化廚房」是一樣重要的事。
「雙口呂」的課程,比較類似海外流行的「Food Tour」。參與者不只是來上一堂料理課,而是先從米食、米種說起,讓參與者懂得自己「吃什麼米」,再從生命禮俗、歲時節慶到寺廟祭拜,為何都以「粿」為媒介,探討它象徵的意義與人的關聯。
「一款米也能炊百款粿」,台灣節慶桌上的料理都與節氣相關。例如春節的甜粿與發粿、正月初九「天公生」需有紅龜粿、元宵節要搖元宵,清明節做草仔粿、端午節綁肉粽、中元節吃的芋粿巧、11月有菜頭粿、12月呷冬至圓等,課程主題隨四季運行,「我想將米文化這種生硬的議題,透過料理完成它」。黃騰威說。
夫妻分工。黃騰威負責說、周佩儀低頭做,每個步驟都極有默契、節奏順暢的完成。
學員則來自各地,包括海外遊客。黃騰威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學員,他在台灣停留一個月,總是從台北大安區騎著單車到桃園大溪,兩個半小時騎出一身汗,從不遲到缺席。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曾與家人一起來三合院體驗米食文化,「課程中沒認出來,幾天之後,經過朋友轉來Po文,才知道自己曾接待過大人物」,黃騰威笑說,他常會利用炊粿的40分鐘時間,和學員分享粿的季節故事,施董的媳婦曾經來過,覺得不錯,才安排的家庭旅行。
40-50年代還有做粿的記憶,下一代可能會買但不做,再下一代就是不做、不拜也不吃。黃騰威有此認知,選擇從廚房教學開始。他常發現,課程中不少孩子做出「人生第一個發粿」驚喜、驚奇的眼神;他也總習慣性的帶入:一塊蛋糕與一塊粿的價值。蛋糕至少百來元,但3、40的紅龜粿給先浸泡三四個小時、做成米漿、入粿袋,再擠乾等待三四個小時,還未炒料、包餡、蒸炊等後製,就先得耗時八個小時準備。
如此不厭其煩地說、教與做,與節令起承轉合。轉眼,5年課程已有2,224人次的學員參與。這對夫婦笑著說,「台灣有很多很棒的食物,但我們卻極少回頭探看」。

「雙口呂文化廚房」的創辦人黃騰威與周佩儀、夫婦兩人攜手圓夢。

黃騰威領隊逛忠貞市場,發現更多的異鄉的米食文化,也深耕在台灣。

手碟樂音牽起了忠貞的大手與小手,是另一種文化展現。

來到三合院,聽聽米的文化與故事。

簡潔的廚房,既有昔時古樸風情,也內藏著許多現代便利工具與優美的器皿。

米食文化承載著歲月交迭、人們跨境流動之間,所留存下的美好滋味。

三合院內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
雙口呂文化廚房 Siang Khau Lu Cultural Kitchen
地址:桃園市大溪區南興路一段277號
(營業時間請依店家公告為主)
官網:https://siangkhau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