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故事牆 - 發現鄉鎮小店魅力 / 一塊土地之所以美,都是因為人

Story

一塊土地之所以美,都是因為人

2023/08/25

離島 / 地方發展

採訪、撰文/米粒
攝影/kris kang





東吉島,這座就算是夏天也只有二十多個居民的地方,年齡最小的居民是32歲,外地人眼中的繁榮殆盡,這無人問津的寂靜,彷彿會一直繼續下去到人口數歸零,而《四島工坊》計畫推動人Hannie每次都還是選擇留下來,她對東吉島的情感很純粹,小時候和爸爸一起來過,無論在她記憶或此刻,她都如此理解著這座島:「當我不再忙於追趕人生的進度,這裏總是能等我,等待自己的靈魂終於跟上了我的腳步。」


一座孤島,最美的時候是被人遺忘?

東吉被貼上了「三級離島」的標籤,這意味著它是最偏遠的離島,偏鄉中的偏鄉,東北季風的冷峭,所有的抵抗如徒勞,卻有幾個人套上三件褲子五件外套禦寒,守護著一絲絲人情味的暖意。村裡幾乎沒有年輕人,有居民甚至這樣說:「真的活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離開了吧!」Hannie坦言在東吉生活真的要身體夠硬朗,心底真實的聲音卻是:「不想看到這個地方逐漸凋零,我希望它能一直可愛下去。」




如果有更美好的方式能記住,它能更珍貴

《四島工坊》在地方創生的大框架下,以小步伐的速度推進著,面對東吉近乎要沉沒的老化,透過在地多年的生活經驗和田野調查浮了上來,記憶能集結成冊,島上大大小小的活動也能以影像紀錄,都成了文化傳承的載體,《四島工坊》當然也用最接地氣的方式讓大家認識東吉,觀光是最直接的一種,小島的行程不再僅侷限在水上活動,多了更多島嶼走訪行程,導覽則積極推崇在地人親自帶隊,比起外聘講員,在地情感更真切,同時也助長在地認同感,任何一個東吉的的微小聲音都有了被聽見的可能,過去東吉島因沒落而關上的那道門,《四島工坊》開啟了一扇窗,讓人們有機會眺望東吉的光景,從「小店永豐計畫」、「華山論壇」開拓了遠方視野。




卸下躁動的心,才聽得見島嶼之聲

觀光發展面臨外地人進進出出,一切都以商業考量,很多跳島行程頂多一個半小時,走馬看花的旅遊帶來的經濟貢獻也很低,對環境造成的負擔其實遠遠超乎想像。如水下的薰衣草森林一般夢幻的鹿角珊瑚礁,也曾因遊客為拍照湧入,踩踏珊瑚而死亡,不少跳島行程中那些不小心遺漏的搭船認證貼紙、不知道該丟在哪的瓶瓶罐罐,也都成了商業活動的隱性傷害,這些讓人短暫體驗的美好小旅行,卻時時刻刻在提醒東吉島;「美麗家園的永續,東吉應是個能持續閃閃發光的小星球,不該像流星般轉瞬即逝。」




與大自然同在的生活哲學

逝去的過往如一段沒有被裝幀的故事,透過尋根的人,找到重新詮釋。島上九十歲的老人家被遙遠的記憶呼喚;「東吉以前的地形是分成兩半的,中間有海溝,居民以古老的搖櫓方式生活著。」Hannie在和我們分享這些事的時候,提到了好幾次『生命』這個詞,東吉人從出生開始就採取一種原始的生存守則,人們自由潛水與漂流、手持魚叉打魚,與大自然同在,都市發展至此,要再與自然重新連結,好像只要有人參與即可,但『體驗活動』跟『生活哲學』是完全不同的,對很多當地人來說,這連結是丟失後就再也找不回來的共同記憶。




在這裡很深刻感覺到自己活著,活著本來的樣子

Hannie説:「一塊土地之所以美,跟上面的人息息相關的。」在地化經營觀光,就像敞開自家大門,誠摯的邀請大家來作客,訪客或多或少能用更尊重的態度前來,讓文化的保存者能持續工作,而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是實踐者。

讓我們真的走進東吉島,不再以旁觀者的目光瞥一眼島嶼風光,而是在文化與精神層面上深度探索,在這裡實際與居民同住,用水取自於井水、基礎電力靠的是柴油,在這裡和居民交流互動,端詳他們在這裡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最「東吉」的步調感受慢活,在這個當下,不再對世界發問,也不再急於解惑,僅僅是理解平凡卻又那麼努力地活著的我們,就如這座島。
 


四島工坊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dongjibnb/
地址:澎湖縣望安鄉東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