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故事牆 - 發現鄉鎮小店魅力 / 大學生扎根異鄉-九年時光,在村落玩出遊戲島!

Local Stores

大學生扎根異鄉-九年時光,在村落玩出遊戲島!

2020/07/24

南部 / 地方發展
2020/07/24 美印臺南/文圖:路遠

百年前,當烏山頭水庫的集水區覆蓋官田溪谷,一群谷地居民不捨遠離家園,在水庫旁的「大崎」落腳。隨時光推移,當愈來愈多青壯世代的大崎子弟到都市討生活,兩位南藝大學生卻在此駐足,將小村落打造成遊戲島,藉創藝營隊陪伴孩子長大,同時帶入人流,銷出大崎好物。九年的大崎生活,宛如一場慢時光的成年禮,讓他倆落地生根,從異鄉客成為在地人。


「藝農號」店內景,居民能來這裡聊天,遊客能嘗到大崎盛產的飲品,購買臺南在地社區的溫度選物。 圖/楊怡君攝影


時光靜止之地—大崎

嘉南平原與丘陵的交界地帶,烏山頭水庫在綠意中勾勒出珊瑚般的美麗輪廓。碧綠水色下,曾有笨潭、彎崎等村,當水庫建成,家園成為淹沒區,部分居民將拆解的「竹籠仔厝」以竹筏遷往鄰近的丘陵地帶,往返水庫上的小島,種植作物維生。這地貌起伏的新家園,居民稱作「大崎」。
隨南藝大建校、烏山頭水庫成為景點,官田區的生活機能逐漸成熟,大崎卻像時光靜止般,被往返其間的遊客匆匆路過。年輕人大量外移,戶籍人口四百多人,常住者不到兩百人。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社區的創藝基地

2008年,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教授曾旭正帶研究生進入社區,啟動社區營造。社造的基底,是看見當地「人」的需求,學生團隊首先將近百年歷史的老碾米廠改造為藝術空間,讓社區多一個聚會所,但社造概念,對多數居民來說依舊遙遠。
九年前,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學生林建叡來到大崎,當時社區約有三十位學童,父母多忙於農事。林建叡與夥伴認為,若與孩子的互動能跳脫課輔與才藝班,讓孩子帶動大人一起做一件事,或許是凝聚社區向心力的方法。
大崎的心臟地帶,坐落著一棟日據時期木造建築,光復後成為社區活動中心「中山堂」,後來在新活動中心落成後淪為倉庫。當拆下外表鐵皮,移開破敗天花板,精緻的木桁架顯露,居民眼中的尋常建築,在學生眼中無比驚豔。



改造後的「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是社區的創藝基地。
他們決定將老屋修建為大崎的圖書館,請來廠商估價,光內部空間就要八十萬。毫無頭緒的林建叡在麻豆阿蘭碗粿用餐時,發現店內整面與兒童教育相關的感謝狀,於是鼓起勇氣向在一旁樹下打盹的郭老闆毛遂自薦。第二次碰面,他準備的企畫書,郭老闆翻兩頁就闔上,正覺得無望,老闆從胸前口袋掏出一疊鈔票,數二十萬給他,這是圖書館的第一筆捐款。
天降甘霖讓團隊士氣大振,在學生與居民協力下,兩個多月後超標募到一百萬元,歷時三年落成的「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成為社區的創藝基地。


林建叡和參加營隊的孩子協力打造的投石器。


林建叡製作的古早味彈珠台。


大崎藝農實踐所—村落成為遊戲小島

畢業,是許多「大學社造」欠缺延續性的因素之一,最現實的考量是偏鄉欠缺合適就業機會。當兵期間,林建叡不斷思考未來去留,雖然圖書館落成,居民仍欠缺經營社區的動力,他不捨離開大崎,但守著一棟非營利的圖書館,豈不要喝西北風?
轉向地方創生,結合產、地、人,發展最適產業,似乎是既能帶動社區,又能養活自己的方法。林建叡和同為南藝大校友的另一半羅婉慈成立「大崎藝農實踐所」,從過往為大崎孩子辦營隊的經驗為基礎,發展出「村是遊戲小島」概念。他們和多校系的學生合作,以都市孩子為主要對象設計寒暑期與假日營隊,孩子們能認識農夫朋友、帶著雞蛋和長輩以物易物、製作投石器......整個大崎都是大地遊戲場。
一如昔日穿梭在水庫小島間的竹筏,大崎的人事物因為營隊串接,大崎孩子組成「大崎小隊」,擔任小小隊輔之餘也認識新朋友;原本在家門口閒坐的阿公阿嬤,現在常自掏腰包打點糖果、蔬菜,讓來以物易物的小隊員滿載而歸。每次營隊約能將三百位家長帶進社區,帶動採購水果、伴手禮的周邊效益。


藝農號裡的這首短詩,反映林建叡與羅婉慈夫妻在大崎落腳的心情。


「藝農號」店內也可買到南藝大學生的手作品。


大崎村落創藝基地,是許多地方創生點子萌芽的據點。


藝農號—遊戲島的「客廳」

部分居民不能理解最初來社造的學生怎麼開始「賺錢」,林建叡因此要花更多時間交陪,在每次反饋與衝擊中,調整自己的心態與判斷力。「以前會把居民的感受過度放大,現在會試著把自己的見解放在對等位置,我也是居民啊!」
考量營隊服務較不固定,林建叡與羅婉慈耗時一年,承接過去學長姐們修繕社區老碾米廠的基礎,更進一步的將空間優化改造為文創冰店-「藝農號」讓這座遊戲島有個對外的「客廳」。居民能來這裡聊天,遊客能嘗到大崎盛產的芒果、柳丁等製作的飲品,購買臺南在地社區的溫度選物,以及南藝大學生的手作品。
剛開張的藝農號,高掛阿公阿嬤送的祝賀彩球,林建叡九年前陪伴的大崎孩子們已升上大學,拿了整疊藝農號傳單回學校幫忙宣傳。
「以前長輩看到我們,都會說這是來社區的學生囡仔,現在會說是偉仔帶來的學生。」林建叡是高雄人,羅婉慈是淡水人,走過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轉型陣痛,歷經初入社會的現實洗禮,他們的新身分,是大崎人。